毛振华:冻结政府供地扭转地产预期,坚持休养生息积蓄发展动能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3年8月)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166字
阅读时间:8分钟
后疫情时期社会各界均在期待经济能够实现强劲反弹,但经济的实际修复状况却是持续低于预期,我认为,当前短期的突发问题和中长期的周期性问题已经形成交织和叠加,对于经济修复轨迹和修复格局的研判需要进一步调整,并不能简单把预期等同于现实。应对之策也应当更加精准有力,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短期逆周期政策需要直面问题、有所突破,长期经济结构调整应注重与民休息、积蓄动能。
一、合理调整经济修复的预期,“保四争五”或是未来几年经济增速常态
若要完成全年增长目标,三、四季度的压力还很大。今年以来的经济修复主要是服务业拉动的,特别是接触型服务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水平,但接触型服务业的高增长主要是恢复性的,特别是部分领域的价格增长支撑了供给修复,其中7月、8月国内机票平均支付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约37%,与五一黄金周的票价水平接近,剔除价格因素来看,服务消费的增长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好。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会议过后,业界基本上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5.5%之上,部分机构甚至认为将在6%以上。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为5%左右,彼时市场预期仍较为乐观,认为5%左右的目标是一个较为保守的目标。当前完成年度增速目标需要三、四季度增速分别达到4.6%与5%左右,而从今年前7个月的经济运行来看,达到上述增速仍有较大压力,要根据经济修复的情况及时调整预期,不能盲目乐观。后续来看,即便今年能如期实现5%左右的增速目标,2024年之后GDP增速或将持续位于5%以下,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均将面临“保四争五”的局面。
二、需求侧三驾马车乏力,逆周期调节应当更加精准有力、有所突破
国内消费不足主要还是收入问题所致,可从弥补收入的角度提振消费。疫情使得相当部分居民收入受损,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疫情扰动下,企业经营受困,部分企业出现了裁员降薪等情况,二季度居民收入增速虽然边际改善,但疫情期间居民收入特别是经营性收入受损较为严重,相较疫情前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线仍有9%左右的差距,居民收入缺口并未完全弥补。财政收入承压之下,公务员、医生、教师等收入增速也受到一定扰动,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也受到一定影响。此外,房地产是我国居民财富的载体,房价回落且预期低迷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疫情冲击以来我持续呼吁可通过采取发放现金补贴的方式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短期内也可以起到提振消费的作用。
关注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潜在风险,必要时应有所干预。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有建筑企业承接了大量的政府工程,这些工程有部分分包给民营企业,特别是2014年以来PPP模式在基建领域迅速发展,建筑企业承接了大量的PPP工程,随着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紧张,加上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项目及工程履约面临一定压力,对于建筑企业的应付款支付或不能及时到账,建筑企业的现金流紧张问题凸显,部分承揽工程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也面临相似的问题。近年来,建筑行业中国企、央企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而民营建筑企业受制于资金等资源制约,加上垫资压力较大,经营越来越难,建筑行业“国进民退”的情况有所显现。据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发布的《2022中国建筑(601668)行业民营企业2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民营建筑企业200强企业利润水平大幅下降,企业经营分化严重。国有建筑企业一般而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是基建投资项目承接的主要参与者,建筑企业的经营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建投资,从而影响基建持续发挥“稳增长”作用。应对建筑业的运行状况加强观察和监测,必要时应在现金流接续等方面施加干预,避免风险的集中释放与蔓延。
房地产市场将经历一轮漫长的去库存周期,除取消限购限贷之外,建议考虑采取冻结政府供地的方式提振市场信心。对于房地产价格的下行预期,是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度下行的关键和核心,而且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行也将带来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缩水甚至卖地困难,当前并不是增加土地供给的有利时机。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价格的预期,除取消限购限贷之外,还可以通过减免契税等措施鼓励购房。更重要的是,建议借鉴股票市场冻结新股发行以避免出现价格大跌的举措,适时推出冻结政府供地的措施,通过减少土地与房地产供给释放强力信号,避免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滑。此外这一政策还有助于房地产市场消化库存,而不至于引发价格的再次快速上行。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模式下出售了大量土地,房地产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土地仍待开发,“保交楼”的政策要求下,当前房地产投资仍保持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将处在漫长的去库存过程中,既包括土地的库存也包括商品房库存,这一趋势在保交楼完成后可能会进一步凸显。此前已出台多项促房地产消费政策但商品房销售仍低迷,如果没有市场购买作为支撑,实现稳住房地产、保持一定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是较为困难的。政府虽然可以通过城市更新等方式从供需两端发力,助力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但是在更新项目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对于市场总量的改善仍受到制约,因此建议从土地供应层面着手稳定房价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后续稳房地产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仍需慎重考量,要精准施策。
出口承压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需尽全力维持好国际关系。出口承压受到多方面原因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浪潮抬头,叠加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外贸环境愈发严峻,全球供应链体系出现调整,我国部分产能转移至海外,出口数据表现承压。虽然短期内难以扭转这一局面,但是我们仍需积极应对,努力维持好的国际关系,破解美国“盟国战略”指引下加速与中国脱钩的图谋。
三、坚持“持久战”思维积蓄发展动能,注重与民修养生息
坚持底线思维、注重与民修养生息,认真思考如何积蓄发展动能。在周期性因素的压力下,不要一味依靠逆周期政策措施刺激经济反弹。宏观经济运行是十分复杂的,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多角度来思考。在新的增长动能并不突出的情况下,政策制定要坚持底线思维,底线思维的核心是与民修养生息,通俗来说就是少折腾,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更优的战略选择。比如,是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大城市发展更好,还是引导乡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更好;是推进更多的重大基建工程投资更好,还是引导财政资源流向社保养老等民生领域更好,我们需要进一步考量这些未来的道路和方向。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逐步收缩,在国计民生的基本领域做大做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国有企业全面渗透到各个竞争性领域,对民企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在此情形下,如何激发经济内生的动能与活力,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总体而言,实现经济修复要有“持久战”的思想,不可试图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来实现飞速发展,中国的政府、企业、居民均获得了相当的经验和能力积累,我国有能力应对一次比较大的经济冲击和调整,不破不立,对此无需过于担忧,要有继续努力的信心,进一步建立中长期的稳固基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